2020會考國文A++
一年前的我,跟你們一樣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,登上九年級的舞台,一想到學長姐辛苦讀書的畫面、前輩們分享的操兵日記,以及眼前要面對的一堆複習講義,腦袋不禁感到疼痛,好希望有個「跳過」或是「快轉」的功能,讓我可以不用那麼辛苦,那麼疲憊的過日子。
「⋯⋯12、13、14。啊,又爆掉了。」這已經是第三次模擬考,連續4A而且其他科不斷的進步、越來越穩定,就國文一科還在B的範圍徘徊。
從小,我的讀書習慣就是自己讀,而沒有補習的幫助,平常在學校就要更認真上課。大部分的科目,只要跟著段考進度,把每次的範圍理解清楚,基本上到國三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,然而「國文」就不太一樣了。由於平時段考分數維持在85分以上,在七八年級時期對國文的練習沒有很積極,因此一升上九年級就沒有辦法輕鬆掌握住模考多變的題型,問題一瞬間暴露出來。
在複習時,通常是依據以往自己讀的經驗,而能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自行安排,排進度時也較具機動性。不過我不反對補習,如果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,或者遇到瓶頸、卡在原地無法前進,一定要盡快找一間好的補習班,有老師的指導,絕對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。因此,在寒假期間,我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,尋找資源拯救我的國文。最終,藉由朋友介紹來到吳寧老師這邊,也就是你們現在的「會考班」。
其實,上學期南一3688、康軒3800這類的模擬題庫,我的練習量可說是少之又少,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熟悉新進度。年初疫情大爆發,為了減少人們的交集,而將寒假延長三個禮拜,這段多出來自行利用的時間,就是改變我的關鍵時刻。因為康軒3800的題目較深,所以我先從南一3688開始,固定安排每天先寫一回,才可以去讀其他科目。一開始,題目看得超級不順,寫一回的速度慢得可憐,但是,我一直都有部分「圈畫記」的習慣,三個禮拜過去,功力快速增長,漸漸熟悉題目的趨勢,總算重拾對自己的信心。因此「慢」沒有關係,將其中的細節做確實,才是首要條件。
三月初第一次到班上課,老師教我分析文章的技巧,第一個不太熟悉的是「切段」。一篇文章的脈絡,可以分為好幾個部分,「切段」除了協助自己掌握文章,判題時,更能夠快速搜索,了解題目想問的關鍵出自何處。其實這也算「圈畫記」的其中一項,「圈畫記」包含很多技巧,可以使用特殊符號、數字標示,代表不同的意義,或是將文字轉為簡單的關係圖,一看就了解人物事件,甚至是最基本的,將重點括號、畫底線,都是幫助我們分析、釐清文章的小道具。
有人可能會問:「如果我就是沒辦法分辨題目,不知道他要問什麼呢?」或是擔心:「知識型的題目感覺範圍好大,到底要怎麼準備才不會遺漏呢?」 這些疑惑我可以告訴你,這是完全不需要擔心的。前段的路程,就扎扎實實的練習,最後兩個月進入衝刺階段,老師會幫助我們分類不同的題型,將歷屆試題整理出各類題庫,全面破解所有難題。
「每週攻破一類」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,只要跟著吳寧老師的腳步,按照老師傳授的技術,確實在題目中鍛鍊,很快自己的能力就會純熟,輕鬆活用各種技術,看到題目便快速掌握。而時間上的利用,我認為要自行把握,下課10分鐘,我會拿出題庫練習,雖然一節下課的時間很短,沒辦法要求很多,不過一天累積下來,就比其他人多練許多。我在最後50天時,對全科的練習時間及進度,用小白板做了一個很大的排程,完成一項就擦去,以確保我的進度跟上,並提醒自己時間不多,不可以怠惰。
學校國文老師、班導都很驚訝,為什麼我可以在兩個月內瞬間衝上天,寒假前還在嘲笑我國文超廢的同學,也一個個被我超越,練到最後,並不會感到麻煩,而是越寫越順、越自信,而且會有一種「上癮」的感覺。
會考當天,我帶著吳寧老師給的各類總合,在考前做最後確認。可以感覺出來,本科是兩天決戰之中,心最放鬆、頭腦最清晰的時刻,整個解題過程,沒有被太多的亂流所影響,也提早將48題完成,有充足的時間做檢查。鐘響後,一大堆同學在走廊哀哀叫,完全放棄希望,認為今年比歷屆、甚至模考的機車題目困難許多。但是我卻跟他們相反,內心興奮異常,而有種特別的預感告訴我:「喔耶,我要A++了!」
現在回想這段路程,感受特別奇妙,我是一個從B++爬到A++的案例,更何況是中途才搭上吳寧老師這班列車,就如老師在開課時所說「相信技術,努力實踐」剛升上九年級的你們,時間還很充裕,跟好老師的腳步,A++就是你的!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